首页 » 楼市快递 >

打造“最广州”、最有情怀的街道

2021-02-03 15:00:58来源:南方日报

临近春节,原本车水马龙的中山六路更加熙熙攘攘,商家的叫卖声合着街坊的讨价还价声好不热闹。拐进惠吉西路,则呈现另一番闹中取静的生活场景。家家户户已挂上了大红灯笼,爷爷奶奶牵着刚从幼儿园走出来的孙子径直走向大公报小广场,孩子们放下书包就开始游玩。

这里是越秀区六榕街的旧南海县社区,是让城市留下记忆、让人们记住乡愁的生动实践,也是越秀区展示老城市新活力的窗口。作为全国微改造试点,旧南海县以基层党建为引领,以社区微改造为切入点,推动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、居民自治良性互动,探索城市社区共建共治共享的高水平小康生活。

作为老城区的街道,六榕街是典型的民生大街。坚持共建共治共享理念,民生服务做加法、基层治理做减法,六榕街正打造独具广府味和街坊情的特色街区,让老城区焕发新活力,实现居民生活的幸福蝶变。

●南方日报记者冯艳丹通讯员汪雨薇孙爱杰

微改造

美丽宜居,小康有颜值有品质

走进旧南海县社区,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青石板路、红砖洋房、电箱彩绘,还有贴着福字的大红灯笼和悠闲漫步的居民游客。历史文化的隽永悠长与现代休闲的清新明丽,和谐地融汇在一起,给人感觉自然而又舒适。孩子们在广场上游玩,街坊们围坐在一起聊天。

古时广州城区归南海和番禺两县共同管辖,旧南海县社区因曾是古代南海县衙所在地而得名。它身处广州市中心地带,连着城区主干道中山六路骑楼街,入则自然宁静,出则热闹繁华,被称为广州近代集合住宅的典型代表和“最广州”特色的社区。

岁月为这个社区增添了故事,但也曾带来不少“老年病”——照明不足,街巷夜间灯光昏暗;杂物堆积,公共空间杂乱;设施陈旧,老人出行不便……2018年,旧南海县社区成为国家住建部老旧小区微改造试点,使这里重焕生机。

微改造期间,街道党工委、社区党委始终坚持党建引领,坚持“问需于民、问计于民、问效于民”理念,让居民作为社区主人翁与专业设计团体无缝对接,让“最广州、最有情怀”的社区变得“更有温度、更有内涵”。

“改不改”“改什么”“怎么改”居民说了算。社区微改造以街道、社区党组织为核心,以网格为单位,组织基层在职党员、小区退休党员等先锋力量,通过网格化走访、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方式,在改造前期收集群众意见,中期协调工程扰民问题,后期调动群众共同参与管养,得到群众的广泛支持与认可。8次居民征询意见会、600份居民问卷调查表、100余条微信群信息、6条微改造信息平台公众号信息、1200次电话征询,居民的意见被充分吸收采纳。社区党员代表们在收集民意后,定期与设计师开会反馈基层意见。社区党委书记、居委会主任叶露雅介绍,设计师虽然是专业人士,但毕竟不是每日生活在社区里,街坊居民更了解社区的方方面面,居民对改造的细节处提供了很多宝贵建议,图纸也随之一再调整。由于前期基础工作充分,微改造获得街坊们的支持,从未因居民投诉而停工。

修旧如旧,实现存文脉留记忆。在改造中,社区保存了两街三坊的街巷格局,对72处传统风貌建筑线索予以修缮整治,每一幢房屋的整治方案都征询专家意见,立面以清洗为主,更换破旧门窗也尽量用回原样材料,力求保持建筑的原真性。同时,与广州市城市更新规划研究院深度合作,在项目现场建立“又见三家巷——旧南海县社区艺术介入微改造工作坊”,植根社区的文化底蕴和街巷空间特点,打造六榕文化广场、大公报小广场、“三家巷”故事浮雕墙等小景点,促进社区空间优化、形象提升。

“社区环境变好了,自己也住得更舒服了。”社区的大小变化,老街坊达叔看在眼里、乐在心里。今年63岁的他从小就在这里生活,看着破损坑洼的路面被干净平整的地砖取代,上下坡道和楼梯有了扶手,街巷夜间照明充足,“小康生活真好。”他感叹。

重传承

文化滋润人心,小康更有“滋味”

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、文化古迹、人文底蕴,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。文化底蕴毁掉了,城市建得再新再好,也是缺乏生命力的。

这里记载了老广州的历史,分布1处文物、72处民国时期的传统风貌建筑线索,包括清代将军府遗址、《大公报》报社旧址,也是著名作家欧阳山代表作《三家巷》的原型地,还有集岭南民居特色和西洋建筑风貌于一体的华侨房屋建筑群。

旧南海县社区把老城区改造提升同保护历史遗迹、保存历史文脉统一起来,以商业经济思维,盘活资产,保护文物,引入各类新业态管理经营,使得修葺后的街区既具文化文物性又具旅游观赏性,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,让社区在发展过程中始终“留住记忆”“记住乡愁”。

谢碧茵是80后创业者,从小在旧南海县社区长大,2020年初,把自己的美术室搬到这里。“小时候我们玩耍活动就是满街跑,我希望现在的孩子们在家门口就可以有更丰富的学习活动。”谢碧茵美术室招收的学生多数都是周边街坊邻里的小朋友,“他们的爷爷奶奶很多都是看着我长大的,现在我又看着这些爷爷奶奶的孙子孙女成长,这种乡愁的传递给我很大的工作动力。”

老城区注入新活力不能只做经济考量,旧南海县社区在业态打造中更注重引入文化创意、精品民宿、创意轻食等商户入驻,注重保护原本的“烟火气”和“生活感”。

走进惠吉西二坊12号,这个民国时期小洋楼如今已变成特色民宿。“老房子不能只用来做展览馆,让游客体验当地文化才能发掘出它们的价值。”老板黄文峰是一位地道的“老广”,他将民宿的房间设置成了广绣、广彩、木雕等不同主题,吸引了很多想体验本地人生活、了解岭南文化的外地游客,也吸引了很多来一解乡愁的回乡游子。

在这里,看到的是文化,也是一种生活方式。

突出“一街一品牌”“一社区一特色”的设计理念,按照“修旧如旧、有新有旧”的原则,旧南海县社区充分利用《广州市历史建筑合理利用实施办法》规定,探索相关物业的活化利用,打造商旅文住融合发展的历史街区。

同时,旧南海县社区还挖掘辖区内红色文化,推进“旧南海县社区红色文商旅园区”新时代党建先锋行动,打造“三家巷”文化馆,集中展示著名革命小说《三家巷》的历史事件和革命先辈在越秀的事迹,融入“家门口红色电影院”功能,让党员群众在家门口便可吸收革命优良传统“营养”、补足精神之“钙”。

优服务

办好民生实事,推高小康温度

每天中午11时半,79岁的杨永森老人来到六榕街旧南海社区长者饭堂等待开餐,姜葱炆鸡、燕麦蒸排骨、粉葛煲鱼尾、白灼时蔬……一份两肉一菜一例汤的中餐仅需11元。

“从家走过来也就七八分钟。”杨伯说,“这里每日三菜一汤,菜式很丰富,吃得很健康很卫生。”

全面小康路上,一个都不能少。照顾好老人是社区全面建成小康的一个缩影。除了让有需要的老人能够吃上一顿营养的热乎饭,社区还依托“党建+社工服务”格局,打造“健老服务弱老模式”,为老年人提供托管、看病、康复护理等一站式服务,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便捷、舒心的养老新生活。

进入旧南海县社区居委大门,正中抬头可见一块刻有“家和万事兴”的木匾。“这块木匾已经陪伴了几任的社区党委书记,我们就是希望把社区打造成一个家,让来我们这里办事的人都有回家的感觉。”叶露雅说,社区以党建为龙头,通过“六融六共”的路径,即融汇组织、区域共建,融合资源、发展共促,融贯民意、社区共治,融通平台、服务共担,融释矛盾、平安共创,融洽邻里、幸福共享,让社区成为居民、机团单位、社区组织等共建共治共享的幸福家园。

创新社会治理,要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根本坐标,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。旧南海县社区党委坚持服务居民的“践行六百”准则,做到进百家门、问百家事、知百家情、交百家友、解百家难、暖百家心,与居民面对面交流,感知其真正的需求,为居民量身定做提供精准服务。平日,居民群众利用社区议事厅、党员微信群、居民QQ群、“越秀人家”等平台提出意见建议、发起活动倡议等,积极参与社区建设和治理。

以微改造为契机,重点围绕衣食住行、安居乐业等居民群众最关心、最直接、最现实的利益问题,以养老、医疗卫生、社会服务、文化体育等领域的公共服务为主要回应内容,优化公共服务场地资源,打造旧南海县社区党群服务站、新时代文明实践站、社区党性教育基地、环保生活空间站、残疾人康园工疗站等服务场所,组建老城活力、垃圾分类、爱心康疗、爱绿护绿4支党员先锋队,为群众提供多层次、优质、便捷、精细服务,切实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。

全面建成小康社会,离不开千万个基层小康社区、小康村落的建成。身处广州中心城区的旧南海县社区,在用自己的方式探索建设城区更高水平的小康生活,让老城区焕发新活力,让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社区家园里实现幸福蝶变。

■对话

越秀区六榕街党工委书记张慧敏:

打造最有广府味和街坊情的街道

南方日报:旧南海县社区是住建部的微改造试点,六榕街积累了哪些经验?

张慧敏:2018年,广州市被确定为住建部老旧小区改造试点城市,越秀区六榕街旧南海县社区随之被确定为广州市5个改造示范社区之一。坚持党建引领,街道党工委牵好头,社区党委当好桥梁,通过“三问于民”的理念落地,以群众需求为导向,以改善社区环境、解决民生问题为落脚点,广泛征集群众意见、坚持立行立改回应群众诉求,让老社区焕发新活力。

一是问需于民。注重党建引领,社区党委发挥“桥梁纽带”作用,在项目启动之初就通过网格员上门入户、微信公众号、宣传活动等广泛征集居民群众意见。在改造过程中,坚持立行立改,对于群众反馈意见,通过居民自治议事会等形式,面对面协调沟通,对达成的一致意见补充纳入微改造计划,真正将改造做到群众的心坎上。

二是问计于民。作为项目牵头单位的区房管局借助社区居民议事平台,深入居民中间征求意见,微改造开展的方向性更加明确,居民群众就是我们的“军师”,他们的需求就是我们的“靶向”。对于群众提出的希望在社区增加公共照明提升安全感、抽梳绿化消除房屋安全隐患、在楼道和梯级增加扶手方便老人出行、在社区设立社工机构为群众提供更多元服务等,房管部门和街道社区紧密联动,协调各方力量及时调整完善改造方案,一批民生问题得到解决,受到了群众的支持认可。

三是问效于民。项目干得好不好,群众说了算。在项目推进过程中,我们还是不断收集群众意见。因为始终开门搞改造,群众参与的热情高涨,纷纷为微改造献计出力。有居民反映惠吉西一坊连通观音庙巷的楼梯因年久失修,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,施工单位进行论证后安排重新铺设修整。群众在参与微改造的过程中更关心社区事务,项目改造效果得到群众一致点赞,群众的幸福感、获得感进一步提升。有居民主动捐出2棵名贵树木,有群众受到社区爱绿护绿氛围感染,捐款2万元要为社区锦上添花。

南方日报:作为老城区的街道,人口老龄化问题更为突出。六榕街如何做好老年人的民生服务?

张慧敏:基层社会治理必须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、一切依靠人民,要牢牢遵循“老百姓关心什么、期盼什么,我们就引领什么、服务什么”的准则,让人民群众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最广参与者、最大受益者、最终评判者,推动党建工作成为基层治理的强大引擎。

六榕街是老街道,低保家庭、老年人、社会化退休管理人员等均占全区总额的10%左右,是典型的民生大街。我们坚持做民生加法、基层压力减法。

六榕街一直延续的理念就是服务群众,通过网格化深化理念,实践了民生的加法。近年来,我们整合各方资源,完善以居家为基础、社区为依托、机构为补充、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模式。辖内有长者饭堂、养老院、日托中心,有公园、广场、健身路径,全覆盖、多层次、多支撑、多主体的养老服务体系已基本形成,让老年人老有所养、老有所乐。2020年,在全区首批建成六榕街综合养老服务中心(颐康中心),同步建成“羊城家政”基层服务站,进一步形成具有六榕特色的10分钟优质养老服务圈,老年人获得感、幸福感、安全感进一步增强,从根本上实现从“养老”到“享老”的转变。

我们在增加民生服务的同时,不断通过流程再造使得基层工作压力减少。六榕街党工委强化“抓亮点、树标杆、走前列”工作导向,利用街网格化服务管理优势,率先在全区试点推进“越秀先锋”政务微信平台。整合“令行禁止有呼必应”综合指挥调度平台,将应急值班室、社区网格化调度指挥中心、12345政务服务平台、平安越秀治安监控、街道城市管理视频监控指挥中心融为一体,形成“领导主轴”和上下联动、无缝连接的党建网络,实现“网格联通、条块联动”。截至目前,“越秀先锋”政务微信平台登记事件数目396条,办结率97%。使用“越秀先锋”后,事件处置时效相比过去提升6倍,基层工作形成减报表、减留痕、减流转、快响应“三减一快”的新局面。

南方日报:如何发挥党建引领工作,凝聚基层治理的合力?

张慧敏:基层的社会治理工作相对繁杂,如何把基层治理同基层党建结合起来,激发治理活力、调动治理积极性至关重要。

全街党组织47个、党员3563名,到社区报到的党组织39个、在职党员2587名。疫情期间,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社会号召力,以社区党委为核心,连接区域党建、网格党支部资源、凝聚社区党员、在职党员力量,多举措守好疫情防控期间民生保障线,焕发基层党建工作新活力。辖内的广东迎宾馆、粮食集团等单位得知社区实际需求和困难后,免费为社区提供雨棚、座椅、测温枪等物资,免费为社区围蔽点值岗志愿者提供餐食,还动员干部职工包岗值守,极大缓解了社区防控力量不足、物资短缺等压力。非常时期的旧南海县社区,社区各种力量汇聚一起,把疫情挡在社区外,让居民安心在家中,幸福家园充满了温情和凝聚力。

未来,六榕街还要以旧南海县社区为试点建设智慧社区,通过打造5G直播基地,配置“互联网+养老”服务,让有烟火气、广府味、街坊情的社区更加智慧化。

街镇档案

街道基本情况

广州市越秀区六榕街位于越秀山麓、流花湖畔,地处广州传统中轴线上,东起解放北路,西至荔湾路,南临中山六路、西华路,北至流花路,紧邻省、市政府,解放北路、人民北路、东风西路等市区主干道贯穿其中,是全区政治、经济、文化的中心地带。街道面积2.04平方公里,下辖16个社区居委会,常住人口超过10万人。辖内有西汉南越王博物馆、光孝寺、六榕寺3个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历史建筑三元宫、旧南海县县衙遗址、将军府遗址与东风西小学、中六幼儿园等名校交融汇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