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» 房产频道 >

广州南沙:瞄准原始创新谋划弯道超车 加速打造科技成果转化高地

2020-10-15 15:01:04来源:南方日报

广州市南沙区委三届十次全会提出,聚焦新格局、培育新动能、塑造新优势,动员全区上下乘势而上,全力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,奋力开创“三区一中心”建设新局面。广州南沙是观察新时期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,在南沙区委宣传部的指导下,广东海丝研究院组织“南沙高质量发展系列调研”活动,以期形成高质量发展的“南沙路径”。

9月24日,南沙科学城科创交流中心土建工程顺利完工,并完成首层布展,成为中科院明珠科学园内落成的首座公共建筑。距其不远处,动态宽域高超声速风洞、冷泉生态系统大科学装置、极端海洋动态过程多尺度自主观测科考设施等大科学装置,均已启动场地平整和围蔽施工等前期作业。至此,规划总面积达99平方公里的广州南沙科学城正一步步从蓝图中走向现实。

调研团队发现,依托中科院、香港科技大学(广州)等顶尖科研力量,南沙正加快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平台载体、推动高端优质资源落地转化,着力将南沙打造成为原始创新策源地和成果转化高地,加快建设大湾区国际科创中心主要承载区。

大手笔建设重大科创平台▶▷“栽下梧桐树,引得金凤来”

作为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(广州)引进的首位高端人才,杨华勇教授干起事来雷厉风行。甫一报到,他便密集邀请了数十位国内顶尖大学、研究所及涉海企业、行业协会专家前来实验室考察、学术交流及合作洽谈。

“我们想做一个海洋高端装备联合创新坊,利用5年时间把创新坊内10—20家协作单位融合打造成一个创新共同体,实现最终科技成果的产业化。”在杨华勇看来,要实现上述目标的一个前提就是要依托高水平的创新平台载体,“因为没有高水平的平台,就吸引不到高水平的人才,原始创新与成果转化自然无从谈起。”

杨华勇自身就是一个典型案例。从业二十余年,他一直聚焦在海洋领域,先是在国防科技大学做海洋观测技术和装备研究,于2016年前往江苏一家海洋观测装备企业任职总经理兼技术总监,是一位既懂技术研究又擅长科技成果转化的高端人才。

“来南沙,就是奔着实验室而来。”杨华勇口中的实验室,是广东省对标国际一流打造的国家实验室“预备队”;是广东省及南沙近年来重点打造的科技创新平台。依托天然气水合物钻采船、冷泉生态系统大科学装置等大平台、大装置,实验室将聚焦8大海洋科学前沿基础研究,发展7大海洋高新技术研发方向,建设6大创新支撑平台,打造5个产业孵化中心。

杨华勇告诉调研团队,用“栽下梧桐树,引得金凤来”形容南沙似乎颇为合适。正是得益于实验室的建立,才引得大批高端人才汇聚南沙。实验室成立一年多,目前已汇聚47个海洋领域高层次科研队伍,其中包括16个院士团队,以全职和双聘形式吸纳的科研人员达到800余位。

实际上不唯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(广州),南沙正加紧推进南沙科学城、中科院明珠科学园、香港科技大学(广州)校区等科技创新平台建设,加速推动高端优质资源向南沙集聚,积极对接港澳科创资源,力争把南沙打造成为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上的一颗璀璨明珠。

高站位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▶▷为原始创新“甘坐十年冷板凳”

对于如何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,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院长高民颇有发言权,早在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落地南沙时,刚刚博士毕业的高民就经常奔走于香港与南沙两地之间,并促成了广州超算中心南沙分中心向香港科研界开放。

“重大科学装置及重大平台的建设非常有必要。只有平台建起来了,创新要素才会集聚,才有可能催生出原始创新。”高民说。

但在他看来,科研、创新以及产业化,实质上是三件不同的事。科研的本质是把钱转化成知识,做科研是为人类探索未知知识;创新是把知识转化成钱,在人类现有的知识中找到相关知识点,做成系统或技术;而产业化则是将科技创新落地成规模化产品。

“很多情况下,要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,首先板凳要甘坐十年冷。”高民认为,利用重大科学装置及重大平台解决“卡脖子”技术问题只是一方面,南沙应该鼓励科研平台拿出30%的精力去研究最前沿的问题,并集中精力解决贴近产业的实际需求。

香港科技大学在孵化原始创新方面做得很有代表性。例如,诞生了直径只有0.4纳米的全球最细单壁纳米碳管、几毫秒内可从液体变为固体的电流变液、全球最高像素的照片、全球首创的智能杀菌涂层等,均出自香港科技大学。这一切均离不开其“甘坐十年冷板凳”的积累。

而一项调研也发现,香港科技大学的毕业生创业比例非常高,其中很多代表性创业者,在创业时几乎都选择了其当年大学期间从事的科研方向。晶科电子创始人肖国伟创业从事的LED发光芯片,是其博士毕业论文的研究主题;云洲智能创始人张云飞从事的无人船,是其博士期间的课程设计。

而这一切也逐渐在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得以成功复制。作为原始创新与商用技术的桥梁,研究院孵化出了广州码石信息科技、广州紫川电子科技、广州材智新材料科技等十余家创业公司。

高起点搭建成果转化平台▶▷撬动全国创新资源服务南沙

从广州市区沿南沙港快速路、南沙大道一路南下,驱车只需1个小时左右便可抵达广州南沙科技创新中心,这里草木葳蕤、空气宜人,华南技术转移中心隐身其中。

“要将南沙打造为华南技术创新成果转化高地,华南技术转移中心责任重大。”面对调研团队,华南技术转移中心执行总裁廖晓东开门见山地说道。

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升级为国家战略,南沙的区位优势一下子凸显出来。南沙迅速成为粤港澳深度合作的桥头堡,集聚效应明显。“华南技术转移中心便是在这个背景下,选择提前布局南沙。”华南技术转移中心成立于2017年,在廖晓东看来,华南技术转移中心落地南沙,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升级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技术转移枢纽平台。

如今,华南技术转移中心承担着两大职能,运营广东全省的科技创新券,甄选企业科技特派员。目前,华南技术转移中心依托华转网,已成功集聚各类优质创新资源3万余项,促成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交易1.88亿元,超过30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受益。

科技创新券一方面减轻了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研发压力,另一方面也撬动了全国优质创新资源服务广东。华南技术转移中心做过一次问卷调查,调查数据显示,有70.89%的企业因获得创新券支持而新增研发经费投入;广东企业也享受到了北京、上海等多地科技创新服务资源。

而企业科技特派员则是广东依托华转网推出的另一项创新举措。企业通过注册入库发布技术需求,科技特派员通过注册入库寻找技术落地项目,双方完成需求对接最终促成科技成果转化落地。通过华南技术转移中心华转网发现,截至目前该项目已吸引了2362名全球高端科研人才入库,企业提交技术需求总数达到895项,最终共有587项企业技术需求对接成功。

实际上,南沙依托华南技术转移中心,已经迅速成为了技术创新成果转化高地。不少研发团队透过华南技术转移中心看中了南沙的政策叠加优势、广阔的发展空间,选择落地这里。

氢电中科(广州)新能源设备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之一。该公司最早由华南技术转移中心从华南理工大学引入,其氢燃料电池催化剂在获得了两轮融资后迅速在南沙落地转化,成功地与新能源车企签定了产品订单。

■调研观察

从“人才洼地”

到人才集聚高地

在调研过程中,不少科研人士均提到:受制于交通基础设施不足、科技创新平台载体少,南沙在吸引高端人才方面稍显乏力。

华南技术转移中心在创业之初曾遭遇招人难。因为要在南沙办公,不少应聘者遗憾婉拒,公司只得在广州市中心组建技术团队。

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(广州)在创建初期也曾遭遇类似问题,一度只能依靠“兼职团队”补充科研力量。

上述情况已成过往。近年来,随着南沙加快布局重大科技创新平台载体,加速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和成果转化高地,交通设施、公共服务、创新平台载体的问题逐步得到解决,瞄准原始创新的南沙赢得了弯道超车的好时机。

广州南沙区科技局相关负责人提及,南沙建立了完善的人才住房保障体系,通过“共有产权房+人才公寓+住房补贴”,为南沙重点发展领域紧缺型人才、港澳人才等提供“安居”保障;实施“南沙人才卡”,为区内高层次人才和骨干人才提供医疗保障、消费优惠、金融服务、商务服务;构筑国际高端医疗城,推动人才、技术、科研、产业发展等方面产生集聚效应。

伴随着高站位、大手笔的规划落地,“人才洼地”正逐步形成人才集聚高地。

撰文:李振宾红霞柳时强